今年第一季DRAM产业营收约96.6亿美元,环比下降21.2%,已续跌三个季度。
进入 2023 年,存储芯片的下滑趋势仍在继续,何时止跌仍是未知数。尽管各大分析师认为,目前存储芯片价格已接近底部,跌幅有所收窄,但下行趋势仍在继续。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今年第一季DRAM产业营收约96.6亿美元,环比下降21.2%,已续跌三个季度。出货量方面仅美光有上升,其余均衰退;平均销售单价三大原厂均下跌。目前因供过于求尚未改善,价格依旧续跌,然而在原厂陆续减产后,DRAM下半年价格跌幅将有望逐季收敛。展望第二季,虽出货量增加,但因价格跌幅仍深,预期营收成长幅度有限。
营收方面,三大原厂营收均下滑,三星(Samsung)自家品牌的新机备货订单有限,出货量与平均销售单价(ASP)同步下跌,营收约41.7亿美元,环比下降24.7%。美光(Micron)第一季上升至第二名,主要是财报区间早于其他原厂,故受惠于去年底出货订单,为所有原厂中唯一出货正成长的厂商,故营收衰退幅度最小,营收27.2亿美元,环比减少3.8%。SK海力士(SK hynix)出货量及ASP均下跌逾15%,营收衰退幅度31.7%为最高,约23.1亿美元。
如同TrendForce集邦咨询先前预期,由于ASP快速下跌所致,三大原厂第一季营业利润率由正转负,同时DRAM价格将持续下行,第二季营业利润率仍是亏损状态。产能规划方面,三大原厂均已启动减产,三星、美光、SK海力士第二季稼动率分别下滑至77%、74%、82%。
南亚科(Nanya)出货量已连续下跌四个季度,第一季营收衰退16.7%,1Anm产能尚未放量,主流制程节点停留在20nm,相对落后三大原厂,故营业利润率跌至44.9%,受惠于TV SoC库存回补需求,第二季稼动率则有望自70%回升80%。华邦(Winbond)第一季有部分笔记本电脑、电视急单助益,但车用、网通需求则开始收敛,加上价格持续下跌,最终营收环比减少8.8%。力积电(PSMC)营收计算主要为其自身生产的Consumer DRAM产品,而不包含DRAM代工业务,受价格下滑、需求冷清之故,DRAM营收环比下跌12.3%,若加计代工营收则环比下跌22.6%。
2023年4月三星一改往日不减产的态度,宣布将存储芯片产量调整至有意义的水平。海力士和美光2023年资本开支均大幅下修50%、30%,分别为74亿美元、70亿美元,低于2020年的水平。此外,铠侠从2022年10月起开始减产,晶圆投入量减少30%。同时,BIS新增高算力产品限制,三星海力士许可期过后国内先进制程产能或面临转厂,2022年10月BIS法案新增两项关于先进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相关产品的管控,其中包括禁止出口可生产18nm及更先进制程DRAM、128层及以上NANDFlash的设备。当前BIS许可三星和海力士1年延期至2023年11月,若不给予延期相关国内先进制程产能或面临转厂风险,短期内对全球存储供给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产存储市场也在这一下行周期中持续承压,不过中国已初步完成在存储芯片领域的战略布局。
未来,汽车存储市场与利基产品或许就是中国存储公司大放异彩的最佳战场。
汽车智能化和车联网加速了汽车存储的应用,尤其是图像传感器的数量和分辨率不断提升,提升数据存储需求。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未来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信息汇总、数据中心和传输中心,对于数据和处理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预计汽车存储系统随着智能化水平提升容量和性能将实现快速增长,汽车将成为存储器步入千亿美金市场的核心因素。
近年来,国内存储芯片厂商也纷纷发力车载存储产品。2020年,北京君正全资收购北京矽成(ISSI),自主研发和生产SRAM,目前,部分产品已与博世汽车、大陆集团等汽车零部件厂商达成合作。兆易创新在NOR Flash的产品领域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保持前列,公司此前推出的GD25系列是全国少数符合车规级认证AEC-Q100标准且量产化的产品。2022年8月,国内EEPROM龙头企业聚辰半导体推出存储芯片GT24C512B,常温条件下耐擦写次数最高可达400万次。江波龙车规级存储已经应用在小鹏、比亚迪、上汽、广汽、一汽、长安、奇瑞等汽车品牌上。
在利基产品方面,中国台湾厂商占据全球利基DRAM半壁江山,华邦、南亚合计市占率近60%。大陆厂商方面,兆易创新19nm 4Gb DDR4于2021年量产,迭代产品17nm 4Gb DDR3已经于2022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北京君正出货量最大的是DDR3,据悉,其DDR3在DRAM产品中的占比约50%左右。
面对当下正值下行的行业周期,消费电子市场的寒气仍然笼罩着存储芯片,但存储芯片也出现了一些细分领域的利好信息,比如ChatGPT对高带宽存储芯片的需求大涨,汽车智能化、高端制造业信息化升级也将带动存储芯片的需求增长。
可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涌现出了一批很受市场关注的企业正努力抓住机遇,凭借成本优势、技术性能等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15950995158。